2018/5/3 萬寶週刊總編輯 莊正賢

 

英利-KY目標為中國 車規制訂者

 

利用合資品牌的歷練 成為民族品牌的推手

 

在碳排放降低政策驅動下,全球新能源車將保有平均每年32%以上的複合成長,2020年預估市場規模可達到1211萬輛規模;不僅如此,中國十九大將新能源汽車納入戰略新興產業,可望帶動新能源車產業高速成長。而台灣汽車產業在這趨勢下也不能缺席,2週前的台北國際汽車零配件展,更宣示汽車行業走向「智能化」與「節能輕量化」。由於新能源車車廠對零組件的輕量化的需求更為殷切,我們特別為投資人訪問到不僅是中國許多車廠緊密的戰略夥伴,公司更致力於汽車零組件輕量化的英利副總經理林上煒,來了解在這個大趨勢下,作為指標的英利能有什麼樣的發展空間。

 

生產結構的轉變 維持毛利率

 

國內做汽車零組件的公司雖然不少,但要像英利-KY(2239)一樣,同時提供塑膠件又提供金屬件實在是絕無僅有。而英利深耕中國市場多年,從一開始跟隨 一汽汽車的成長,擴展到與其他車廠的合作,公司的版圖也遍及中國6大地區,英利是如何能脫穎而出的?他說,很慶幸英利一開始接觸到的幾個主要客戶,例如奧迪奔馳都是高端歐系車廠,從中累積很相當龐大的設計、生產經驗,和競爭對手的差別在於可提供給客戶更好的設計想法。而現在往下做到中國民族品牌,他們對成本的節約企圖心更強,所以願意將效率較低的投入,基於充足生產經驗,客戶願意轉嫁給英利管理, 將多餘的場地空間或是人員的配置有更有效率的應用,英利認為這是一種互惠模式。

 

英利從一開始先耕耘中國合資品牌,之後再打入中國當地汽車品牌市場,吉利汽車更成為英利今年最看好的客戶。只是原本公司的獲利受到吉利汽車的影響很大,但因為民族汽車品牌的量能雖然能讓英利營收成長,但單價較低,毛利率就無法有合資品牌那麼好的表現。而公司從去年開始獲利由谷底攀升,就是受到產品結構的轉變,隨著英利技術的增加,把客戶原先in house的工作拿出來做,並減少銲接工序,讓生產線更簡潔,生產節奏變短,以增加產品強度。這樣的調整讓客戶賺的是生產效率提高所帶來的生產成本下降,英利也順勢要求客戶單件價格提升,此舉便有利穩位毛利率表現。公司表示,雖然吉利汽車採購單價相對低,但英利將從供應車廠零部件,轉往提供系統總成(大部件),透過總成的發包,總共組裝的產品會高於單 一產品7~9倍,毛利率能維持在20%,做一個總成等於做了7個前端框架。如此便可以 讓英利在低價車款有機會享受到高價車款一樣高的毛利,同時也可以提高附加價值。

 

如何可以免於進入定價的競爭?

 

除了總成設計,英利也希望能掌握Tier 2的發包權,他提到,目前Volvo集團3500個供應商,而集團計劃在2021年裁減到1300家, 被裁掉的供應商就會成為Tier 2。他認為到了2020年,Volvo為了便於管控,不會在握有Tier 2的發包權,這時英利變能自行培養Tier 2的供應商,或是尋找台灣更有淺力的供應商。

 

英利基於自家生產線上對於機械手臂機械人的運用度極高,在垂直整合的對外擴張併購策略下,相中在歐洲機器人自動化解決方案領域上頗富盛名的荷蘭商K公司,計畫開拓大陸市場,瞄準工業4.0趨勢下企業對自動化生產設備的需求商機。他認為,自動化大家都有,但是誰的自動化利用度高才是重點,自動化是數據化與智能化的搭配,讓設備的可調動性提高。除了單一 生產方式,生產線的抽換也要能保持靈活度,要能隨時因應訂單的更改,公司今年也導入新的ERP軟 體,讓英利和客戶的訂單可以做直接的嫁接。

 

英利在製程的目標上就是減少設備的投入,因為公司投入做系統總成,把前期投入高低的部分外包,如果把單件外包出去,第一個好處是可以減少模具成本。公司發現到,早期Volvo在公司送樣時會先支付全額模具費,但現在則改成將模具費用分攤在後續的零件費 用中,攤提在未來的訂單裡,這會造成龐大財務成本的墊高,因此公司認為如果能將這部分外包給協力廠商,公司賺取的設計費、組裝費、管理費,前期的投入以及 回收年限也能下降。

 

持續進行多角化經營

 

近年來,各大車廠開始研發更多輕材質的材料(鋁、碳纖維)在汽車結構上,同時兼顧安全與節能,這股車身輕量化的趨勢漸成主流,英利所有零件都是輕量化零件,所以也符合電動車的需求。他表示,其實電動車最核心的部分是電池,英利為了要保有Tier 1供應商的地位,英利也透過北汽新能源眾泰汽車切入電動車引擎蓋,透過小廠的開發策略應用,等批量滿半年,就可以將產品直接推到其他大廠,一旦認證完畢,英利下半年就可以開始出貨量就會開始放大。目前一汽大眾上殼體、Volvo的第一台電動車下殼體都是由英利提供,而且產品毛利率遠遠高於目前的零部件產品,未來電動車殼體的 營收甚至能和目前產品相當。

 

他接著說,電動車電池不管有什麼樣的差別,殼體都是一樣的,而殼體的要求就是要夠密,不能有任何的濕氣滲入;而英利除了有優良的鋁合金製造技術,讓中國高級車廠研發電動車電池架都找上他,也因為對材料的掌握度高,可以根據客戶的不同需要,提供從高強度鋼板到鋁合金,從滾壓到沖壓,從金屬到塑膠等多樣化的產品解決方案。

 

看準輕量化趨勢 進軍熱沖壓件市場

 

輕量化是中國主力推動的趨勢,英利除了將金屬原料改成鋁件,由於鋁的密度約為鋼的3分之1,因此同結構下將可減重一半以上,另一個方法熱沖壓。熱成型零件在成形之後,強度可以到1470,冷充壓最高只能到1180,而且即使是1180都有品質不穩定的情況, 用熱沖壓製成可以突破限制,強度可以提升,所使用的板金的厚度就可以減薄,重量就能減輕。英利-KY旗下負責生產熱沖壓零件的宏利2014年成立,目前一條產線供給納智捷,中國則由長春崨科負責,客戶 包括一汽大眾、一汽轎車,預估2019年會有1.5億 的人民幣,2020年2.5億才會達到損益平衡點。

 

英利的成長高於中國車市3%的成長

 

英利最大客戶一汽大眾,營收占比超過55%, 一汽大眾自今年起三年內陸續推出10款新款或改款SUV, 今年一汽大眾銷售估計200萬台。由於一汽大眾占英利營收達到55%以上,基期已高,要出現大幅成長動能不易,對英利貢獻穩定的小幅成長。今年成長動能之一,在於吉利汽車 銷售大幅增加,雖然中國車市今年保守估計成長3%,但吉利汽車今年銷售上看158萬輛,今年第1季銷售38萬輛已經提前達標,一般預料有機會向160萬輛以 上挺進,持續接近中國前三大品牌位置,吉利汽車對英利的下單量也可望跟著提升。除了伴隨吉利汽車的高成長,Volvo也加入吉利平台,今年有電動車下殼體小幅放量,吉利Volvo兩者合計有機會成為英利第二大客戶。

 

除了現有的規模,英利長期目標是提高各個車廠的滲透率,這部分可分為2個方向,第一,在產品方面, 目前在許多車廠的滲透還是以零部件為主,總成設計打入車廠的只有通用50、一汽轎車,未來希望能打入長城、吉利,未來公司在追求營業額的同時,希望藉由總成設計,讓毛利率維持住。第二,目前英利除了韓系以及法系的車廠還沒打入,未來也希望能有機會跨入 未開發的車廠。

 

展望今年,英利指出,主要客戶中國一汽大眾積極深耕運動休旅車(SUV)市場,加上北京奔馳與Volvo加大本土國產車型,英利將受惠,法人估,英利集團營收可望成長20%並有機會挑戰歷史新高,每股盈餘上看12元,投 資人可以持續關注公司後續的佈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k1616tw 的頭像
    cck1616tw

    星星愛的傳說

    cck1616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