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遠見雜誌 2018年8月號

全球第二大高球頭代工廠 掌握31年祕密武器

明安靠碳纖維助攻 打進蘋果200大供應鏈

文/蔡立勳   攝影/張智傑   2018-08-01

今年3月蘋果公布全球200大供應鏈最名單,台廠明安也名列其中,外傳是其投入30餘年的碳纖複合材料技術,成為主要入選關鍵。

汽車駛進高雄臨海工業區,沿途所見,盡是鋼鐵業廠房,中國鋼鐵、盛餘鋼鐵都坐落在此。

全球第二大高爾夫球頭代工廠—明安國際,也默默隱身在工業區一隅,雖然占地和其他廠房比起來,顯得迷你,卻一點也不遜色。

過去,老虎伍茲(Tiger Woods)、「黑珍珠」維傑辛(Vijay Singh)等歷代高爾夫球王,都曾以明安的球桿出賽。

這家紅極一時的高球頭廠,近來,再次吸引眾人目光。原因在於,明安「吃」了蘋果。

今年3月,蘋果(Apple)公布全球200大供應鏈最新名單。新進企業包含光學廠白金科技、機構件廠谷崧等。其中,最讓產業研究員跌破眼鏡的,就是明安也名列其中。

向來對產品研發保密到家的蘋果,連供應鏈也得三緘其口。外界揣測,明安此次入選關鍵,或許是其投入31年開發的碳纖維複合材料。

一頭華髮、年近70歲的明安總裁鄭錫坤,一向低調,對於入選蘋果供應鏈一事,不多評論。

縱橫高球產業40年的他,回溯入行時,其實本不在他的人生規劃中。

1970年代,鄭錫坤從台大機械系畢業後,赴美國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攻讀工程管理碩士。

那時,台灣高球頭產業正在起飛。創立精密鑄造球頭廠大宇,被譽為「台灣高爾夫球業之父」的林森池,是鄭家親戚。林森池訪美時,數次請鄭錫坤當翻譯,鄭錫坤也因此一腳跨入這行,進入大宇任職。

大宇業績蒸蒸日上,陸續成立大明、大安,及上櫃公司大田等子公司。一路升到副總經理的鄭錫坤,1987年接手大安、大明,並合併為明安。

數年後,大宇因財務危機倒閉,也讓原本一家獨大的高球產業,進入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極盛時期,一度有80家同業在市場上競爭。

高球產業中,球頭利潤最高。拆解一支球桿,球頭報價就占了六成,成為台廠最主要的戰場。鄭錫坤發現,許多客戶其實是向不同廠商採購球桿、球頭等部品,再自行組裝。

靈機一動的他,開國內業者之先,整合球頭、球桿,從生產到組裝的產業鏈,更收購高球廠錦祥,生產高爾夫球,用一站式服務做出區隔,提高客戶黏著度。

在材料方面,鄭錫坤也下足了苦工。

明安成立時,以重量輕、強度高的碳纖維開發運動用品已漸成風潮。光男(已歇業)率先開發碳纖維網球拍、羽球拍;自行車龍頭巨大,也開發碳纖維的接頭式單車架。

看準碳纖維趨勢 鉅資研發

越過太平洋,美國也有廠商剛投入碳纖維高爾夫球桿開發,鄭錫坤直覺,這是未來趨勢,縱使自己僅六成把握,但在團隊支持下,他放手一搏,砸下500萬。透過金屬中心牽線,明安與工研院材料所(現為材化所)合作。這一做,就是31年。

擁有化工背景的現任副董事長劉安晧,一開始帶著三名化工、機械專業的研究員,到工研院住了半年,從零開始,學習碳纖維相關技術,如何將一束束的碳纖維絲「織成」碳纖維布。

了解碳纖維的原理、作法後,量產過程卻讓明安吃足苦頭。

劉安晧回憶,初期生產的碳纖維布「一整批纖維都歪斜」,大大影響產品強度,若以此製成球桿,「客人打球可能就會斷掉。」因此都得作廢。

花了兩年改善細節,加上鄭錫坤引入豐田式管理,逐一檢討每一道製程,才提升產線效率。目前,明安每年可生產350萬支碳纖維球桿。「材料不管多好,還是要靠客人去推。」鄭錫坤了解,產品唯有客戶願意採用,才能稱得上是成功。

「他很會推銷、賣東西,是天生的sales(銷售員)。」與明安合作已有五年的工研院材化所前瞻複合材料實驗室研究員劉時州觀察。

這番話,並非空穴來風。

力求親力親為的鄭錫坤,自有一套收服客戶之道。好比客戶來訪時,鄭錫坤通常先以球會友,這時,他會準備對方品牌的球具,拉近雙方距離。

這也難怪,全球市占合計超過六成的前兩大高球用具品牌TaylorMade、Callaway,雖然彼此競爭,但都是明安客戶。

除了開發球桿,明安也加入工研院碳纖維「一體成型車架」的開發計畫。劉安晧說,包含明安在內,當時共有四家業者參與,但計畫長達三、四年,最後僅剩明安堅持下來。

掌握上游原料 可彈性客製

明安能在碳纖維繳出不錯的成績,除了起步早,掌握上游原料生產也是主因。

「很多產品設計,在材料端可以自己調整,規格也能客製。」相對於全球碳纖維大廠東麗(Toray)、東邦(Toho)礙於規模,無法接下少量多樣的客製訂單,明安小且具彈性的產線,正是其優勢。

只是,明安若要與蘋果合作,在3C產品加入碳纖維,仍有兩大瓶頸。

劉時洲指出,現行使用的碳纖維,多是「熱固型」複材,產品的成型效率太低,每個組件至少花上半小時成型,對要求快速、大量生產,同時維持高良率的3C產品而言,產線成本過高。

另一則是材料回收問題。這些經由銷售回流的廢棄物無法再利用,也是目前碳纖維材料的最大隱憂。

鄭錫坤銘記在心,積極尋找解方。明安持續與工研院材化所合作,開發成型時間更短、對環境相對友善的熱塑型碳纖維,逐步朝量產目標前進。

翻開明安去年財報,複合材料在整體營收的占比已來到15%。鄭錫坤分析,隨著各項用品的「輕量化」成為顯學,輔具、車輛或是3C零組件,都是碳纖維能發揮的領域。碳纖維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才剛要起步。

當全球高球產業進入高原期,鄭錫坤能否靠著在碳纖維30餘年的耕耘,順利吃下眼前這顆「蘋果」,挹注明安另一道新動能,值得關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k1616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